养鱼先肥水-土壤是水质的基础
养鱼先肥水,相信这句话你一定不陌生,市场上的肥水产品也很多,林林总总,令人目不暇接。但是归根结底池塘才是水的载体,水质是土壤的表现、土壤是水质的基础,就如同什么样的茶叶泡出什么样的茶一样,不同的土壤决定不同的水质,最终通过水体的指标来观察水质,也就是要解决土壤营养成分在水里的悬浮、溶解和沉淀的过程,因此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如何做好土壤改良和实际数据追踪任重而道远。
长期以来,水产行业一直处于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状态,众所周知的水产养殖“八字经”一直延用至今,水、种、饵、混、密、轮、防、管,“水”排在第一位,诚然鱼儿离不开水,但是同样水又怎能离得了土呢?况且彼时没有污染,生态平衡,土壤质地很好,而现在随着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增多,土壤营养变得不再平衡了,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也愈加严重,土壤的情况变得愈加得复杂。因此,土壤问题研究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,这也是水产养殖“八字经”转向“九字经”的过程,“土”的重要性在水产养殖中将越来越得到体现。
养鱼如此,养蟹也一样,生产实践中土壤改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,例如青苔、蓝藻、浮游动物引起的水浑、蟹的口感等等。肥水养蟹理念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是方向性错误,更加确切地说应该是肥土养蟹。而且未来河蟹养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大规格或高产量,健康的口感和大规格蟹提前上市、延长销售时间是其发展方向。河蟹养殖是“系统性”过程,从“环节、细节”理念出发,不仅仅要先考虑土壤问题,未来河蟹品质也有来自土壤方面的考虑。
考虑到肥土的重要性,首先年底清塘晒底是必须的,如果一个池死亡厉害,而另一个池养得很好,那么年底清塘的方法就要不一样,其次通过土壤的监测,就能大致判定各个池塘的养殖概况。养殖情况归根结底是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平衡问题,水草的生长、蓝藻的控制、青苔的治理,甚至包括蟹的规格和口感都受制于“土壤的问题”,肥土理念的建立是未来养蟹的根本,具体详述如下。
一、水草
土壤的营养结构和微生物概况是肥土的关键,土壤营养和微生物平衡是影响水体中水草多少的根本因素,土壤肥力丰富的池塘根本不用担心水草的生长,过多强调水草生长,不注重土壤肥力,难以去维护水草,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平衡是维护草和水平衡的根本。蟹塘草都属于沉水植物,只要注重土壤肥力,不存在没草或草长不起来,所以说“肥水养蟹”理念要转向“肥土养蟹”理念。大多数蟹塘中后期没草就是“肥水过度”,但土壤肥力失衡,被“腌”死了。
蟹塘水草属沉水型植物,其生长靠根部营养提供,水草的根部营养来自土壤,跟水清水混没有关系(当然如果不考虑土壤,相对水清些更有利于水草生长)。
栽种水草时,结合池底土壤翻耕,投施发酵好的畜禽粪肥,用量为200千克/亩左右,以促进水草生根、发芽、生长。6月份池中残饵、粪便积累增多,应杜绝含氮肥料入池,可投施活性钙、活性磷、有益菌、微量元素等。7——9月份高温季节,轮叶黑藻容易出现疯长,应杜绝各种肥料的施用。
二、青苔
青苔的发生是由土壤碳氮比、氮磷比的失衡所引起的。随便两个池塘到年底卖完蟹,测定土壤氮磷比即可判定哪个池塘有青苔,年底池塘土壤氮磷比80%以上肯定本池塘出现过青苔。
青苔问题就是土壤中氮转化的问题,菜饼+EM菌前期经常使用就可有效控制。
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偏中性或微碱性,生石灰的使用主要是改良了土壤的微生物平衡,是值得使用的,但使用前要注意池塘氨氮、亚硝酸和草头概况,否则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清塘结束后,向池内投施发酵、腐熟、消毒好的鸡、猪、牛等畜禽粪肥,用量为200千克/亩左右,以培育浮游生物;之后每隔7——10天泼洒一次浓缩 EM 精华素(主要成分:细胞激活素、浓缩乳酸菌、嗜酸乳杆菌、酵母培养物及有机酸、光合细菌、枯草芽孢杆菌、有益微生物、氨基酸等),用量为200——250克/亩米,以加快硅藻等有益单胞藻类的繁殖速度和增加密度,可有效抑制青苔的发生。
三、蓝藻
蓝藻泛滥根本原因是土壤营养不平衡,中后期土壤过度酸化、放线菌失衡,直接原因是残饵粪便没有及时被土壤微生物分解。池塘清淤时,先排干池水,进行人工或机械(泥浆泵)清淤,清除塘内黑色淤泥和杂草、野生杂鱼,平整塘底,清出的淤泥可用于修整塘壁和塘埂。清淤后,最好能够使池底接受充分的风吹日晒和霜冻,杀灭部分致病生物,并促使有机质分解,提高池塘肥力。
蓝藻的控制要从3、4、5月3个月的土壤调理开始。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菌剂后,能够很好地降解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等许多有害物质,促进金藻、硅藻、绿藻等作为生物饵料的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和繁殖,抑制蓝藻的繁殖暴发,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。另外,沸石粉能够吸附和去除氨氮等有害物质,也可以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- 上一篇:发酵花生麸做有机肥肥料方法技术 [2017-03-10]
- 下一篇:泥皮对蟹塘有害么?合理利用em菌处理水塘。 [2017-03-1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