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肥的污染

2017-05-25 16:18:24      点击:
氮和磷是动植物的营养元素,它是在生物合成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。为了使植物生长良好,增加产量,农民往往使用各种有机肥料。人工合成化肥发明以来,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,世界各国使用化肥的数量剧增,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,1977年~1978年全世界化肥总产量,氮肥5 000万吨,磷肥3 000万吨,钾肥2 500万吨。中国化肥的年产量,1978年为800余万吨。化肥用量过大,或其他自然或人为原因,都会引起化肥大量流失,使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。 

      氮与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、江河、海湾后,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,促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,导致水体急剧变化,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,此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现象。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,浮游生物大量繁殖,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,水面往往呈现蓝色、红色、棕色等。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海中称为水华,在海中则称为赤潮。富营养化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,阳光难以透过水层,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。藻类的呼吸作用、藻类残骸的分解会大量消耗氧,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,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死亡。我国的富营养化现象也十分严重,如南京的玄武湖、武汉的东湖、昆明的滇池等,发展到严重富营养化的程度。杭州的西湖、济南的大明湖和长春的南湖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。另外,一些浮游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,能伤害鱼类和其他生物。 

      赤潮往往出现于温暖海洋。1947年美国佛罗里达沿海出现一次赤潮,海水从绿变黄,又变为棕色,致使成千上万的鱼死亡。1968年英国的诺森伯兰海边出现赤潮,造成无数海鸟死亡。我国近年来,在渤海的天津和大连湾等海域,东海的舟山渔场和厦门港等海域,南海的广东近海岸频繁出现赤潮,累计已达几十次。1973年大连湾海域发生赤潮,海水呈绿褐色,湾内养殖的贝类大量死亡。1977年天津市近海在长达40公里、宽14公里的海域内发生了赤潮,持续20余天。在赤潮发生期内,海水呈红褐色、发臭,大量鱼死亡。1980年10月湛江港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40平方公里,历时17天,海水腥臭,死鱼飘浮,幼虾大量死亡。 

      1、引起土壤酸度变化。过磷酸钙、硫酸铵、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,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,土壤中氢离子增多,易造成土壤酸化。长期大量施用化肥,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,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。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,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,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。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,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,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,使得营养成分流失,造成土壤贫瘠化,影响作物的生长。 
      2、导致土壤板结,肥力下降。化肥使用过多,大量的NH4+、K+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+、Mg2+等阳离子发生交换,使土壤结构被破坏,导致土壤板结。大量施用化肥,用地不养地,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,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,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,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,而且还降低了肥效。 
      3、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。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,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,它们随施肥过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。
售前QQ客服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售后QQ客服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售前旺旺客服
点这里联系我
售后旺旺客服
点这里联系我
微信二维码